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新闻>校友芳华>正文
育良种注沃土,克难题攀高峰——记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研究员
2014-11-27 11:28  
[文章下载]
人物简介:赵振东,1942年生,山东德州人,研究员,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山东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在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创新品质育种方法与技术,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小麦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超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21、济麦22,其中济麦22创下我国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单产纪录,已连续五年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77篇。截至2013年夏收,济麦系列品种已累计推广3.8亿亩。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201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成长经历
赵振东院士1942年出生于山东德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良好的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1961年毕业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时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亲眼目睹了粮食短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苦难,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
在母校接受四年严格的教育,各科成绩优良,于1965年毕业。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边陲农场,从此开始了其一生不懈的追求,那就是要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87团这一新建农场,他一干就是十五年。在兵团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积极参加制定农场耕作制度,努力规范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创办业余农业学校,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成长为团场科技骨干,该团场也于1983年获兵团和农五师多项奖励。
在兵团的实际生产中,他切身体会到新品种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1980年他又考入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后来到山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工作,一年后调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赵振东一直将小麦育种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在省、院所领导的支持下,整合团队的力量,以其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毅力,开创了自己事业的辉煌,而且也为我国优质小麦育种工作做出了杰出成就。
二、主要成就
(一)创建了优质高产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率先提出由优质专用到优质兼用的研究思路,育成系列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实现了品质和产量的协调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但优质强筋小麦依赖进口,选育面包小麦成为国家战略需求。为此,开展了面包小麦育种研究,确定了品质与产量协调提高的育种策略。首次提出选用当时农艺性状较好的优质亲本和品质较好的农艺亲本杂交,培育品质和产量超亲的亲本选配模式,提高杂种后代优质与高产兼备个体的频率;创新采用真空干燥法提高微量沉降值测定的精确性,解决了早代个体品质鉴定技术难题,制定出面包小麦品质鉴定程序和选择标准,实现了育种全过程的品质和产量同步选择。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于1999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成为我国第一个年种植面积过千万亩的优质面包品种,改变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依赖进口的历史。2001年创636.7kg/亩全国优质小麦高产纪录。至2012年夏收累计推广4957万亩,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条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之一,但我国面条小麦品质改良起步晚,缺乏面条品质评价方法和选种指标,为此开展了面条评价指标和育种方法研究,结合育种实践,创新采用TOM法替代感官鉴定法,评价中国小麦面条品质,提高评价效率;研究确立了选育优质面条品种的4项关键指标(峰值粘度,面粉白度,沉降值,软化度),制定了优质面条小麦育种的品质鉴定程序和选择标准,育成优质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面条评分达93.5(国家行业精制级标准85分),2000年创650.4kg/亩优质小麦全国高产纪录,先后通过山东和国家审定,2001~2005连续5年为山东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2年夏收累计推广6256万亩,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般认为优质面包和面条是由两类不同品质小麦制成。发现创制的新种质鲁884187面包、面条品质兼优,进而研究蛋白质和淀粉特性与面包面条品质的关系,明确了面包面条兼用型育种在理论上可行。创新采用微量沉降值和面粉膨胀体积指标同步鉴定面筋强度和淀粉特性,研制了兼用型杂种后代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面包评分92~96分(与美国面包小麦DNS相当),面条评分89~96分,成为唯一连续6年(2005~2010)被农业部鉴评为强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及鲁、豫、皖、津审(认)定,2006年创我国优质小麦662.4kg/亩的高产纪录,2007年种植面积达2255万亩,是当年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2年夏收累计推广7775万亩,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集成阶梯杂交、全生育期和多生态选择等关键技术,建立小麦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济麦22在协调超高产与广适性关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亲本定向改良为基础,采取扩源增库均衡提高产量因素的策略进行全生育期选择,即前期重生长稳健,中期重株型和穗育性,后期重耐热性、粒重和茎秆质量的选择;采用穿梭育种、水旱轮选、异地鉴定等多生态选择技术提高广适性;建立了小麦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济麦22。先后通过国家和鲁、豫、皖、苏、津5省(市)审/认定,2006~2012连续7年在不同生态区74点次实打超过700kg/亩,2009年农业部组织实打789.9kg/亩,创一年两熟制冬小麦高产纪录。2010~2014连续5年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品种,也是我国近30年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2年夏收累计推广1.08亿亩,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创建了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提出了优质兼用育种理念,发展了小麦育种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小麦产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
利用创建的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培育的济南17、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2等系列品种,成为山东及黄淮麦区小麦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改善了我国小麦品质,提高了小麦产量,丰富了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其他科研及教学单位利用济麦系列品种和鲁884187等材料,培育衍生品系150余个,审定品种11个(鲁原502,山农14、15、18、20,新麦26,良星66、77,鑫289,济麦4号和泰农19),发表相关论文1000余篇,支撑了小麦产业发展,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小麦创新团队
作为首席专家,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提携后学,带出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团队先后获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农业科技奖、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记集体一等功。依托团队承建了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岗位和中—澳小麦品质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结语:如今,赵振东院士已在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岗位上奋斗了近50个春秋。他一直认为,农业科研工作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只有国家粮食安全了,农民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为我国优质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