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新闻>校友芳华>正文
豪迈耕耘 花映天山——记南京农业大学校友、新疆农业大学校长雒秋江
2014-11-27 11:42  
[文章下载]
沙漠之舟——骆驼,它没有骏马那样昂首激扬地嘶鸣,没有耕牛那样自怜地沉重叹息……它总是默默地抬起嶙峋的身躯,负荷着重物缓缓地远足。它们身上透出了一种坚韧、一种踏实;它们稳稳健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绿洲,走向希望。
每想到骆驼,心中就会流淌出一种思绪:感叹、敬佩等等情愫。每想到骆驼,就会想到身边的他——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特帖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校友、新疆农业大学校长雒秋江教授。
走近雒秋江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常以白色衬衣,深色裤子装束,很难看出他是一位大学的校长,是一位留英的博士后。看身材,看外表,他是一个十足的北方人,可是他却来自风景如画的杭州;看他有时也会不修边幅,可他对待科研的态度却十分严谨;看他满身书卷气,可他却是一腔的爱国心。
拳拳赤子心 悠悠新疆情
1984 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动物生理生化专业研究生的雒秋江即将毕业。当许多同学为留在大城市工作充满幻想的时候,雒秋江却毅然决定去新疆。他提笔向农牧渔业部写信,他说:“自己学的是畜牧业,研究的又是反刍动物,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之一,牛羊数量多,是畜牧业的发展基地,因此,申请到新疆去工作。”农牧渔业部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1985年大年初一,这本是举国欢庆,万家团聚的日子,他却告别了父母、妻子和亲友,告别了风景如画的杭州,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新疆农业大学的第二天,他就跨进了实验室。从此,实验室成了他的家。从早晨进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没有节日,更没有假期。自己上街采购仪器,改装试验装置,提出和增加了瘤胃内氨氮浓度变化测定等4项新试验项目。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仅一年,他的成绩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获得了“自治区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
接触雒秋江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直率、豁达,刚毅,极具性格的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极具感恩之心的人,每当谈起祖国、人民对他的培养,谈起他的赤子之心他总会潸然泪下。
1993 年,由国家公派赴英国阿伯丁大学罗维特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即将结束了。雒秋江又面临第二次选择。该研究所主任及他的导师希望他能继续博士后的工作,并按讲师的待遇付薪月薪上千英镑。从专业发展和个人益讲,继续留英工作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雒秋江依然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再次回到新疆这片土地,回到新疆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
是什么让他放弃如此优越的条件,是什么让他在利益面前并没有折腰?是他对新疆的热爱,对新疆农业大学深深的眷恋,是他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感恩,更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在英国学习期间,当他看到妻子信中写到在吐鲁番见到一个卖烤包子的维吾尔老乡在炎热的夏天,为生活而汗流浃背的艰苦情景后,他即写一篇《别忘了这块土地》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他说,我们的国家很穷,人民也很穷,但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每年花上万英镑来供我在国外留学。国家培养我们,是希望我们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以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而不是让我们借此逃避落后环境去奔个人前程,我是新疆人民撒出去的种子,应该回新疆工作,在新疆农业大学有我的事业。
1993 年11月,雒秋江携家人从英国回到了他一别5年的新疆。回校的第二天,他就拿起粉笔,走上讲台,钻进实验室。雒秋江就是这样,热恋着祖国,热恋着新疆,热恋着他的学校,用他高尚的人格表达了拳拳赤子之心,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早期的弄潮儿。
 
科研路上勇奋进 言传身教育学子
回国近20年来,雒秋江深深地爱着他的专业和他所从事的事业。除了必须参加的会议和管理工作之外,他不是备课、上课就是进实验室、下基层,从不浪费点滴时间。他对待科研工作严谨的态度和废寝忘食的精神是令人钦佩和学习的。而他的这种工作热情被所熟知的人称之为“工作狂”,也有人称之为“工作疯子”。
正是他的这种狂人精神,使他在学术上首次提出了羔羊的采食,消化和瘤胃消化代谢等随日龄存在转折点的观点,首次开展了注射GPP对鼠生长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这些研究都给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资料。在20多年实验室工作经历的基础上,提出走出实验室的口号,面向生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身体力行,组成主要用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玛纳斯实验羊场,提出了新疆绵羊集约化生产的道路。
近年来,雒秋江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他研究提出的羔羊采食、消化和瘤胃消化代谢等的发育变化如何受日龄、日粮调控的转折理论,完善了反刍动物经典营养生理理论。他提出了秸秆型日粮的概念并开展一系列高效利用调控的研究,有效提高了饲草料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草——畜供求矛盾。同时,围绕肉绵羊集约化生产方式开展的多羔母羊营养代谢、幼羔营养代谢及瘤胃半原虫消化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作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他每年都要挤出很多时间到基层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讲畜牧实用技术,艰苦的基层生活,使他的心与基层农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在新疆地州推广秸秆微贮时,他为了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尽快掌握微贮的技要领,他亲自跳到微贮窖里,边讲解,边示范,脚上、腿上沾满了湿草渣,也全然不顾,使大家深受感动。
作为校长,雒秋江担负了大量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但是依然始终坚持亲自为学生授课,特别注重研究生的培养,他说:“我是一名教师,是一名教授,必须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近些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了《动物代谢生长生理学》、《反刍动物营养》等6门课,指导和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52名。
他对研究生要求很严格,过年过节从不让研究生到家里拜年,让研究生抓紧时间学习,同时自己也在节假日抓紧工作,他常说:“看到学生们的数据,我比什么都高兴”。
来自东北的小伙子李昊是雒秋江的研究生、博士生,他说,雒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我们既“怕”他,又“爱”他。李昊清楚的记得,雒老师在帮他修改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从论文的题目、观点、语言表达、参考文献,甚至标点都一一涉及。而且一遍遍修改,有时甚至几十次他都不嫌烦。他说,雒老师常说:“一篇像样的论文,应该做到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要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推敲,世人的评价。”
由于平时日常事务较多,对论文的修改多数要等到下班以后,或是周末休息时间,甚至在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雒秋江都常常在为学生修改论文。他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他的这种工作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感染和带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虽然学习方面对学生非常严格,但他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在呼图壁县有个试验羊场,这里是雒秋江进行绵羊多羔肉羊的实验基地,是动物科学学院产学研实习基地,也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基地。
雒秋江的研究生、博士生们都要在这里学习、实验,积累生产一线的经验。在羊场,学生离不开剪羊毛、清羊粪、打疫苗和过冬贮草。干这些农活时,常常能看到雒秋江的身影。李昊说,雒老师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羊场,和我们一起干活,亲历亲为,根本没有一点大学校长的架子。逢年过节,他还会带着家人、带着大包小包,和留在羊场做实验的学生一起过节,让我们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没能力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有能力增加生命的厚度
在生活上,雒秋江是丈夫,是父亲。他的妻子-----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沈卓娅,同样是杭州人的沈书记,在外表上也许早已没有了南方女人的娇柔,她有的更多的是新疆人的坚强、刚毅和洒脱。作为雒秋江的妻子,跟随丈夫千里迢迢从杭州来到这里,她并不后悔,相反,更多的却是对丈夫无私奉献的理解和支持。但作为妻子,她常常担心丈夫的身体,但雒秋江仍然不顾一切地工作在教室、在羊场、在办公室、在实验室。妻子常提醒他你不光是校长、老师,你应该意识到自己还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可是雒秋江却不以为然,总是笑着对妻子说:“没事,我就是沙漠中的骆驼,我身上有很多潜能,虽然我没能力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有能力增加生命的厚度”。
这不禁让人想起,雒秋江当年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时,写给在内地的妻子信中的一段话。“我在新疆紫泥泉做实验,在巍峨的大山下,在冰天雪地中,远远地看到一列骆驼,我发现,骆驼耐得饥渴,在任何时候从不退缩。头总是抬的高高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我们的儿子取名为”骆驼”吧,希望他长大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具有骆驼的精神和骆驼的品格。”这是他对儿子的希望,也是雒秋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雒秋江,一个爱国、爱疆的归国博士后,一位治学严谨的教授、一位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一位大学的校长,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当然用他本人的话说:“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英雄。雒秋江以他的大勇,舍弃优越的环境和个人的名利,走在了西部开发的前头;以他的大智,植根于新疆这片热土,在艰苦的环境中探索、创新、前进,为新疆农业大学的发展,为新疆的畜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