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陆文龙,男,1964年出生于江苏吴县。1987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市农科院院长。
个人先进事迹:陆文龙博士在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营养与施肥领域有浓厚兴趣。近二十年来先后主持及参加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天津市科委重大项目等20多项课题。
“十五”以来,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逐步成为天津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863、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天津市科委重大项目等10多项课题,围绕天津农业结构调整,研发了黄瓜、葡萄、奶牛、对虾等9个专家决策系统,获国家软件登记,形成了天津首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软件,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天津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863”重大项目——“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文龙博士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持天津地区全面工作,负责专家系统开发总体思路设计、组织实施、协调、宣传、技术培训及总结等工作。
为解决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中普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带领科技人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短信息服务软件,在全国较早开展农业短信息手机服务,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
陆文龙博士十分注重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领域与农业科学的应用与结合,研制出田间土壤墒情自动采集与传送设备,为天津精确农业研究积累了技术储备。
陆文龙博士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自主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在他的带领下,天津农科院信息所在“十五”期间进入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百强,科技服务能力名列全国第7,使天津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居全国先进水平。
针对天津严重缺水,陆文龙博士主持了天津市科委重大项目"农艺综合节水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微咸水农业安全利用模式2种、研制了两种土壤盐分调理剂、建立了农作物和果树调亏灌溉模式3种,小麦、葡萄水的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16%,增产10%-15%,促进了天津节水农业的发展。
为解决天津集约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可持续发展问题,陆文龙博士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天津设施蔬菜氮素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出蔬菜氮素快速诊断技术,建立了设施蔬菜氮肥管理技术模式,在天津设施蔬菜主栽区进行了应用,节约氮肥10%-20%,蔬菜生产成本降低10%,降低了地下水氮素污染。
针对天津滨海地区土壤盐碱、绿化困难、植被覆盖率低的现状,陆文龙博士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津滨海新区绿化植物咸水安全直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了咸水直灌或咸水结冰灌溉与土壤调理技术、覆盖技术相结合绿化技术体系,土壤盐分降低20%以上,土壤pH降低0.5个单位;探索与建立了3种土壤盐分中度以上盐碱地绿化低成本模式,绿化植物成活率达85%以上,比对照提高40%以上;以咸水作为绿化用水,可减少绿化项目的工程量,降低绿化成本,3种模式绿化成本均不足10元/m2,亩节约淡水资源120方以上。
主要学术任职:陆文龙博士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兼任了多个国内学术机构的职务,其中,兼任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天津市人民政府农业顾问团农业环境与生态组组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主要工作经历:1、2006年7月至今任天津农科院院长。2、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3、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4、2000年任天津市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5、1995年至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6、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任天津市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7、1990年7月至1993年7月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研究实习员。
主要学术成果:陆文龙博士曾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9)、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3)、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2、第3)、获国家软件登记9个(均第1)。截止2013年12月,陆文龙博士发表研究论文近80篇。